00%
Loading...

十年河東 旅外夢醒時分

keyboard_arrow_down

【職業棒球 2010/05/10 撰文/劉東洋】
今年4月,台灣體院內野手潘志芳與奧克蘭運動家簽約,成為近10年來第47位台籍旅美追夢人。
1999年陳金鋒加盟洛杉磯道奇,掀起島內年輕球員赴美浪潮,轉眼間10年過去,該是檢視這一批旅美軍團的時候了。從陳金鋒到潘志芳,47位球員不是一個小數目,足以組2支職棒球隊,然而有幾人能上大聯盟﹖答案是6人。

上大聯盟 機率和考公務員一樣低

這一道大聯盟高牆究竟有多難跨越﹖數據會說話,1999年梯陳金鋒、曹錦輝、郭泓志,及2000年梯王建民等4人曾上過大聯盟,若扣除倪福德從中職轉戰美職第一年就登上大聯盟舞台,從2002年至今,41位旅美球員中,僅2003年梯的胡金龍具大聯盟資歷,機率和考上公務員一樣低。

從簽約金的角度來看,「四大天王」曹錦輝、郭泓志、王建民及陳金鋒,簽約金都在60萬美元以上,王、曹甚至超過200萬美元,這是美職第一輪選秀頂級球員所能拿到的簽約金數字;另一方面,近7成的旅美球員簽約金不到30萬美元,簽約金呈M型化走勢,其中僅胡金龍及倪福德上過大聯盟。

簽約金多寡不代表未來成就,如果說領到高額簽約金,等同拿到大聯盟敲門磚,那就太一廂情願了,2002年加盟落磯的羅錦龍,簽約金高達140萬美元,熬了8年未曾上過大聯盟,目前他仍在洛磯2A奮戰;反過來說,低簽約金也不能說毫無機會,例如2001年尤克里斯(Kevin Youkilis)加盟紅襪,簽約金僅1萬2千美元,如今他已是大聯盟一線球星。

那麼簽約金代表什麼意義﹖過去林柏佑曾在白襪農場系統奮鬥,據他觀察,球團對球員不可能一視同仁,一定會針對幾名球員重點培訓,「簽約金100萬和10萬,這兩種等級的球員,你說球團會重視哪一位?當然是100萬簽下來的球員,很現實。」

林柏佑補充,小聯盟多的是幾千美元、甚至零簽約金的中南美洲球員,也有百萬簽約金的選手,教練團會給百萬身價的球員多一點出賽機會,也會刻意保護他的健康,畢竟球團投入龐大資源,當然要細心呵護;至於低簽約金的選手,球團的態度是,我給的訓練環境就是這樣,一切靠球員自動自發,能熬出頭上大聯盟算賺到,練不起來也沒差,反正沒花多少錢。

殘酷舞台 無情的免洗筷理論

每年6月大聯盟50輪30順位選秀會,總計1,500名美、加、波多黎各球員會被挑走,約半數球員會和各球團簽約,加上亞洲、中南美洲及少數歐洲自由球員契約,每年都有近千名新血進入各隊小聯盟系統,汰換速率非常快,林柏佑說:「常常這個月剛和一名中南美洲球員成為好朋友,下個月他就被fire了。」

小聯盟系統就在「補充新血→淘汰老鳥」無止境輪迴,能上大聯盟的球員少之又少,就像林柏佑所說,球隊重點培訓球員就那麼幾個,大部分球員都是「陪公子練劍」,其中資質或領悟力好一點的球員,升上更高層級,運氣再好一點,上大聯盟,但這只佔少數,其餘在小聯盟苦熬多年的球員,時間到了等著被淘汰,就像免洗筷一樣,用過一批再換一批,反正成本也不高,畢竟要培養少數幾名潛力新秀,就必須有球員陪他們打球。

不可諱言,大聯盟是全世界棒球最高殿堂,台灣球員進入農場系統,接收到最先進的棒球訓練方式,同時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球員,能激發彼此潛能,提升自身球技;然而檢視鮭魚返鄉的旅美戰將,並非所有球員都能習得一身武藝回到國內職棒大展身手,例如武昭關在小聯盟奮鬥5年,回國後現已銷聲匿跡﹔黃志祥在紅襪農場熬了3年,進中職第二年並無令人驚艷之處﹔葉丁仁近幾年投得跌跌撞撞,直到本季表現才稍有起色。

另一項數據顯示,結束旅美生涯的台灣球員,扣除上過大聯盟的陳金鋒及曹錦輝,只有增菘瑋曾經短暫在2A停留,其他13人最高層級僅到高階1A,離大聯盟還有很大一段差距,這一批海歸派平均旅外壽命約為3~4年,其中不乏待1、2年就回來的球員,留美時間不長,真正能學到的東西自然有限……。

Subscribe
Notify of
0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