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i=s] 本帖最後由 tcc101 於 2010-7-30 15:09 編輯 [/i]

從1999年陳金鋒加盟洛杉磯道奇開始,到今年四月出身高雄市復興國小、前金國中、美和中學、台灣體院的潘志芳為止,總共有74名台灣棒球投打菁英前仆後繼,渡過太平洋追尋美夢。而最早挑戰美職的台灣棒球選手,要追溯到1974年短暫打過舊金山巨人隊旗下1A佛瑞斯諾隊的當年台灣第一強投譚信民。重點是,這麼多旅美好手中,有多少人真正登上大聯盟?答案是六人,平均值12.5。
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將”野球”運動帶進台灣,也滋養了台灣棒球園地,無論術語或觀念,深深影響台灣棒壇達七十多年,早期也不乏如出身高縣美濃的吳波(吳昌征)等優秀選手赴日加入職棒隊,並留下不錯的成績。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後,在”反日親美”的時代背景下,幾乎切斷與日本的棒球”臍帶”,被迫”斷奶””的台灣棒球員,開始吃起了漢堡、炸雞。
1960年代, 紅葉、金龍掀起台灣少棒風潮,美國賓州威廉波特成為無人不曉的棒球聖地,隨後青少棒、青棒相繼揚威新大陸,也讓台灣棒壇將眼光從東洋轉向彼岸的美國。二郭(郭源治、郭泰源)一莊(莊勝雄)一呂(呂明賜)在日本職棒發光發熱,再也無法滿足國人的虛榮心,向美國職棒發起攻堅號角成為二十世紀末全台灣體育界努力的目標。
雖然好不容易在美職戰場插旗成功,但除了王建民、郭泓志兩人,其餘表現平平,更有絕大多數未能踏上大聯盟即悵然返國。原因何在?
其一,台灣體育主管機關過於以成敗論英雄,教練從小硬操選手的結果,種下傷痛隱憂,提前斷送明日之星的前途。台灣球員赴美後普遍水土不服,禁不起球季長期征戰的考驗,不是受傷掛免戰牌,就是表現起起伏伏, 徘徊於小聯盟而難登大雅之堂。
其二, 東方民族本來在體能上就不如西方民族,因此除了投手尚能憑藉準確控球技巧取得一席之地,其餘必須靠打擊與體壯如牛的老外硬碰硬的野手,幾乎很難有出頭天的機會。這也是陳金鋒、胡金龍無法站穩大聯盟先發地位的主因。
反觀這十年來,台灣選手在日職表現漸入佳境,許銘傑、陳偉殷甚至張誌家,都曾在所屬球隊成為主力,新進球員也比較容易升上一軍展現身手。以台灣職棒與美日職棒的巨大落差來看,後起之秀是否應該重新省思未來發展方向? 與其勉強在美職載浮載沉,最後落得埋沒人才的結果,不如轉戰與台灣棒球環境相近的日職,反而更容易出人頭地,等到時機成熟再考慮挑戰最高殿堂。
打破好球員一定要到美國發展的既定思維,或許退而求其次,從進軍日職起步,”進可攻,退可守”,穩紮穩打才是符合台灣棒球選手規劃職業生涯的模式。我們不希望看到學生時代的好手再成為國人虛榮心之下的犧牲品了,”棒海無涯,回頭是岸”,不要再捨近求遠了,日本才是台灣棒球員落腳的最佳去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