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那瑪夏的米貢祭將於10月9日辦理,祭典當天仍會由一位在祭典前做好夢的族人,將終年不可熄滅的「香火」帶到祭壇上點燃,男生就在祭壇上,女生則在祭壇下對唱祭歌,並跳舞同歡,氣氛相當熱鬧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原為期1週的米貢祭如今只舉辦1天,但祭儀、歌舞和食物仍然遵照傳統,一點都不馬虎,而且祭儀中重要的祭品-魚,一定要從楠梓仙溪捕撈。目前米貢祭採上午祭儀謝天;下午進行傳統活動,像是射箭、搗年糕等,是卡那卡那富族互相聯繫情感的重要節日。
今年米貢祭除傳統祭典活動外,更加入了認識楠梓仙溪的教育導覽活動,相傳數百年前,一位名叫「那瑪夏」(Namasia)的年輕男子,發現巨大鱸鰻堵住溪水危及部落安全,趕緊回部落向族人通報,然也因驚嚇過度染病,幾天後去世,傳說當時族人與山豬聯手殺掉鱸鰻讓危機解除,族人為了紀念這名年輕男子,當時以「那瑪夏」命名現今之楠梓仙溪。
楠梓仙溪在那瑪夏區河段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於,於民國82年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,河流清澈曲優,並有那都魯薩、那尼薩羅、那次蘭、達卡努瓦及貼布貼爾等支流匯集,潔淨豐沛的水蘊藏豐富的魚、蝦、蟹及綠藻(Kunam),成為卡那卡富族人食物的重要來源,對卡那卡富族人而言,就是一條母親的河。惟八八風災後,魚蝦類之棲息地遭嚴重破壞,加上災後對外之交通工程、河床清淤疏濬不斷,讓楠梓仙溪一直無法好好養生休息。依據農業局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調查,主要之優勢魚種仍可發現,魚種並沒有受到莫拉克88風災影響而消失,但數量一直無法恢復,直至103年5月12處過溪段鋼橋的完成,楠梓仙溪終於有機會好好喘息,然被破壞的生態要恢復到原貌,仍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。
農業局表示,103年度11月調查時,各測站的橋梁已竣工,在環境穩定、水質清澈的狀態下,魚類及甲科類族群數量的恢復是極為明顯,恢復比例約為33%(與85年比較),未來魚類族群的恢復推估至少需5-10年間,恢復狀況則需視河床穩定程度而有差異,相信今年調查結果應該會更好。溪流復育工作是全面性的,除了透過公部門進行生態之相關調查,據以擬定工作方針外,在地居民願意付出行動共同守護,才是溪流復育成功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