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%
Loading...

他們走過的身影 岡山眷村文化協會成立

keyboard_arrow_down

岡山素有「空軍之鄉」的美稱,民國96年以前岡山有18個眷村,之後國防部依據眷改條例將岡山的16個眷村拆除,目前剩下唯二的醒村、樂群村,經過岡山地方社團與居民的奔走請願後,分別被高雄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與古蹟,而得以保存至今,但由於國防部與文化局未有積極的維護管理措施,以至於僅存的岡山眷村正快速崩壞瀕臨廢墟,岡山人記憶中的眷村之美完全消失。因此,岡山眷村文化協會籌組成立。

協會成員由關心岡山眷村保存活化的居民、文史工作者、民意代表等所組成。於2016/7/12號早上10:00在岡山樂群村五號招待所召開成立大會與第一屆理監事會議,立法委員邱志偉以第一高票當選為第一屆理事長,顏靜愛(柴山西子灣觀光文化協會理事長)、張允慧(前戰爭與和平紀念館館長)為常務理事,理事六名為洪貴池(前忠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)、吉定安(建築師)、陳明發(橋仔頭文史協會理事)、洪啟晟、楊順福(岡山眷村文史工作者)、鄭國瑞(岡山長老教會長老);常務監事由吳佳美(岡山長老教會長老)當選擔任,莊淑玉、張孝慈擔任監事,並聘任前總統府參議莊盛晃為總幹事。

發起人顏靜愛說:「眷村一夕之間幾乎拆光了!嚇壞了子弟父老,印象中的岡山老家哪裡去了?眷村子弟、岡山孩子、文史學者……,驚覺劇變,被拆掉的不只是兒時印象,更有前人的步履身影,以及說與誰聽的家族故事。於是彼呼此應,攜手搶救倖存老眷和一路走來的身影。至少留下些空間和記憶,好對後人做交代。所以有岡山眷村文化協會的成立。」

岡山眷村文化協會創立的念頭,是想要勾勒因為特殊時空背景所導致,多元文化瞬間強碰、衝撞融合的精采故事。並以申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,盡全力蒐集整理有形、無形獨特而珍貴的台灣眷村文化。尤其碩果僅存岡山特有的空軍眷村文化,更顯寶藏。更應立刻專案保護發展,成為活化再利用的空軍眷村文化園區。

岡山是中華民國的空軍之鄉,也是日本帝國南進的軍事重鎮。遠在日本之前,阿公店是打狗、府城之間行旅的中繼休息站。日本人首先在岡山建設飛機場和飛機製造維修工廠。國民政府則順勢設立空軍官校、空軍機校等,最後又設立了漢翔公司工廠。一脈相承,接續岡山空軍因緣迄今。

百年來,岡山住民先後分別迎受日本政府、軍人、技師、眷屬,國民黨官員、軍人、家眷。起初總難免因為語言不通、習慣相異、認知差別等而雞兔同籠緊張對立。隨後逐漸接觸、認識、交易、合作,甚至通婚。竟把小小阿公店驛站,給渲染上五光十色精彩的多元文化混同,直到今天。

例如由日本人所建設南洋風格的單身飛行員宿舍,曾經駐留前來接機的神風特攻隊員。國民黨將之命名為「醒村」,並增加搭蓋形形色色的生活空間。緊鄰醒村旁,為供應軍眷生活百貨並賺取買賣,自然聚攤集市而形成熱鬧市場,逐漸成為地方聞名的「阿都仔市」。乃因駐台美軍的日常光顧而得名。

一開始突然出現的眷村,儼然形成外來文化堡壘,壁壘分明於在地文化。究其實,眷村內部構成,原本就混雜大江南北各色人等,只因為大時代命運殊途同歸雜聚於此。竟又相對於在地文化形成鮮明強烈的外省(其實很多省)、本省身分文化認知對壘(對立原因當然還參雜有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階級等因素)。

時移事往點滴生活,眷村內、外,從陌生排斥到往來交易,分別、對抗到熟識、合作,終以至於通婚一家水乳交融,眷村落地生根植入本土。在命運戲劇化碰撞交織的繽紛之間,多少唏噓悲喜纏綿繚繞。尤其繁衍第二代、第三代,不得不面對大時代的身份文化認同戲弄,那個父親的陌生故鄉,湖北、山東、浙江、河南,到底該怎麼去滋味?

近年社會快速變遷,眷村內、外,有形、無形的區隔之牆已不復存在,眷村文化已經無痕融為社會主流之一。例如享譽全球的台灣美食,可知當年又是如何惶惶不可終日大江南北跑路逃來一擠。竹聯幫外省掛更是家喻戶曉社會文化之一。凡此皆源自於天上突然掉下來的眷村,然後跌跌撞撞,本省外省攪和不休數十年。

這種獨特的強碰式文化融合,戲劇化激射出許多動人的生命故事,無論強迫融合模式或因之所發生的故事,都是人類歷史上罕有的文化經驗。岡山眷村文化協會正是要將之整理勾勒出來,並藉著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,讓世人知道台灣曾經發生如此感人有趣的故事,並從中感受收穫。此外,搶救眷村(例如岡山醒村和樂羣新村),保護文化資產歷史記憶空間,並加以活化再利用,當然是眷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。

Subscribe
Notify of
0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